黑化强十倍,成魔百倍强(章渝) | 仙都(陈猿)法力无边高大仙(踏雪真人) | 道士夜仗剑(亲吻指尖)我的强化修仙之路(流浪鹰) | 山海提灯(跃千愁) 余下的,只有噪音(沉默的爱) | 天之下(三弦)
问镜(减肥专家) | 星空职业者(文抄公)只有我没飞升吗?(国王陛下) | 剑众生(离人横川)我知道你在做梦(知秋) | 天人图谱(误道者)食仙主(鹦鹉咬舌) | 种菜骷髅的异域开荒(情终流水)

标题: [访谈] 桫椤:网络文学评论“欣阅”才能“诚服”
羊了个羊
小仙[会采花]

 
羊了个羊
小仙[会采花]
楼主 | 发表于 2022-10-7 10:17

桫椤:网络文学评论“欣阅”才能“诚服”

  “他相信批评的力量源于真切的阅读体悟,而绝非理论词汇的堆砌。只有在与作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和深度交流过程中,批评家才能将批评变成感悟生命的方式,变成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和审美互动的桥梁……”陈定家在为桫椤新书《网络文学:观察、理解与评价》作序时这样写道。

  他的评论往往只有两三千字,但他对评论对象的观察和理解,却是实实在在地下足了细读文本的“笨功夫”。他对文学批评,尤其对网络文学这个看起来繁花似锦,实际却需要投入大量精力耐着性子研究的领域,有自己的见解和坚持。他像一位温情脉脉的园丁,以一种“深入现场”的态度,呵护着网络文学生机乍现的片片鹅黄嫩绿。

  

[attach]225[/attach]
桫椤



  

“这种文学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了”



  中国作家网:您是如何接触到,并且进入网络文学评论领域的?做了多久的网络文学评论?

  桫椤:我曾经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保定市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了二十多年,“半路出家”做起了文学评论。2007年,我第一篇勉强算得上是文学评论的文章在《长篇小说选刊》发表。我接触互联网比较早,还曾在“榕树下”写过一些诗歌、散文;也读过一些早期的网络小说,像《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悟空传》等,对网络文学现象有过一些片段式的思考。2008年,当时《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马季主持了《长篇小说选刊》和17K网站举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是当时网上的一件大事,在马季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追踪盘点过程中的作品,从此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网络文学,年末在《大家》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网络文学评论文章。若从那时算起,我做网络文学批评有十多年了。这中间也在做传统文学批评,只不过在网络文学这边投入的精力多一些。

  中国作家网:相比于篇幅较短的传统文学,您为什么对网络文学评论产生了兴趣?

  桫椤:我最早接触到的电子化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在线的网络文学,而是存储在光盘里的离线文本。用台式机的光驱读光盘,里面包含了很多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既有古典的“四大名著”,也有现代“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品,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买了好多,但是使用效率却很低,现在看是白花了冤枉钱,因为它完全是纸质书的翻版,从读书页改成了读屏,没有提供新的内容。

  在线的网络文学流行开来之后,首先能非常方便地读到新鲜的内容。但在网络文学商业化之前,尽管用新的语言风格写了很多新的体验,但还是有点偏传统,至少“文青”味道很重,像早期网络文学“三驾马车”,还有慕容雪村、安妮宝贝的作品。当时我做网络文学批评的愿望并不强烈,但是也没有强烈的愿望去做传统文学批评。我也是读着传统文学成长的,但总有一个感觉,就是传统文学带给我的很多感受、以及体验到这些感受的方法都跟我的日常没有什么关系,需要我从生活中抽出身来,静心慢慢思索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阅读与生活割裂了,起码是一种错位。后来读的书多了,我理解其中的原因就是借鉴西方文学经验的传统文学(“新文学”)表达方式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本土化的问题,凡是受到时代热捧、对读者影响巨大的著作必定带有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元素,比如“三红一创”“保山青林”,以及后来路遥的作品等,传奇性的故事、主角光环效应等等。当然,也许是我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启蒙”建构起的叙事境界里。

  等到商业化阶段一开始,网络小说中有趣的部分马上就显现出来了,传奇性的故事、有吸引力的人物、光怪陆离的世界架构等,很快就吸引了大批读者,也包括我。当时我就意识到,这种文学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了,不仅媒介载体新颖,而且阅读感受贴近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情绪,即便是那些玄幻、历史小说,看似玄之又玄,但你会感觉其中蕴含的东西、它表达出来的和想要表达的东西离现实的生活、离普通人的情感很近,觉得就是另外的不能实现但却很真实的形态,没有“隔”的感觉。我想这也许是文学发展的一种新路径吧。所以,看到一些现象、读到一些作品之后,就有话想说了,也许这就算引起了自己评论的兴趣吧。

  中国作家网:在做网络文学评论的过程中,您受到过哪些同行的影响?

  桫椤:网络文学评论和研究队伍这几年壮大些了,但早些年网络文学不被看好,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屈指可数,“围不满一张桌子”。所以我以后学身份进入这个行当,几乎所有从事这个方向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是我的老师,除了马季老师,还有黄鸣奋教授、欧阳友权教授、白烨老师、黄发有教授、邵燕君教授、夏烈教授、周志雄教授,以及我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访学时的导师陈定家,我在鲁院读书时的老师王祥等。作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这些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一方面,我是读着他们的著作和文章,聆听着他们关于网络文学的讲座、发言,或者是直接向他们请教问题,才一点点建立起自己从事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参加开会、研讨等活动,频繁见面,成了非常好的朋友;讨论问题的时候畅所欲言,观点即使有分歧但也可以愉快地交流。后来有一些比我年龄还小的同道加入进来,这个队伍老、中、青结合,师友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声气相通,我非常受益于这个氛围。

  

[attach]226[/attach]
《网络文学:观察、理解与评价》



  中国作家网:您的新书《网络文学:观察、理解与评价》出版,有何感受?

  桫椤:《网络文学:观察、理解与评价》侥幸出版,我的感受主要有两点:一是感激,这部书稿先是入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理论评论扶持项目,后来又加入到山东大学双一流建设暨学科高峰计划的资助项目中。这些文章在写作、发表以及结集出版的过程中,很多编辑和师友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在后记里面具体写到过。我觉得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所以心里特别感激,也觉得过意不去。二是忐忑,写文章这种事永无止境,也永远没有尽善尽美的时候。现在这些文章结集成书,我期待同道好友从研究的角度多加批评,期待作家朋友从创作的角度多提意见,也好让我今后的写作更进一步。

  

文学批评越短越好?



  中国作家网: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同,动辄千百万字,作品海量,阅读量巨大,您做研究,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选择出较好的作品?每一部都会细细读完吗?是用电脑阅读吗?每日的网文作品阅读大概会占据多少时间?有没有什么高效的阅读方式?

  桫椤:最初关注网络文学,主要凭着自己的爱好去选择类型,从网站的封推、排行中选作品;那时还有时间追更,也最有阅读的快感。但后来研究、评论的任务重了,基本上就没有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的余地了。除了一些必须读的作品,比如像完成评审、推介、抽检的任务,选文主要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除非有现象级的作品出来,才可能再去追,也是利用闲暇的间隙去读。对于需要研究和评论的作品,一般会全文读完。与阅读传统小说不同,我们读网络小说主要是看故事、看人物的行动,做研究还需要关注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等,但它的语言、修辞之类的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这跟传统文学很不同。为了拉长篇幅,网络小说中有很多场景、场面的描写,故事进程一般都比较慢,枝蔓丛生,叙述通俗易懂,不用认真思考就能理解。我习惯用电脑阅读,屏幕大,对于一些在同一场面内的活动描写、或者无关故事推进和人物行动,以及无关主题的内容,可以快速翻屏略看。

  中国作家网:您比较关注哪些作家和作品,您最喜欢哪些网络作家、作品?

  桫椤:我关注的以历史、现实、军事、都市、体育、探险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题材类型居多。做研究往往需要压制自己的兴趣,所以倒也谈不上最喜欢哪些或者最不喜欢哪些,沧月的“听雪楼系列”,蒋胜男的《燕云台》、何常在的《浩荡》、天使奥斯卡的《盛唐风华》、蒋离子的《糖婚》,酒徒的抗战小说,阿菩的“山海经系列”,猫腻的“神经三部曲”等,还是能够引起我的阅读兴趣的。

  中国作家网:网上关于网络文学的数据或信息,往往很不容易找到原始出处,但只要出现在您的文章中,就一定会标明可靠出处。这是您做评论时的严谨态度,有没有遇到过找出处很困难的时候呢?您觉得参考文献来源完整、齐全,对于评论写作而言是否是必要的?

  桫椤:网上的东西恒河沙数,但也杂乱无章、真伪难辨。关于网络文学的信息资料,有的是专业机构、专业人士调查和研究的结果,但有的则是网友感性的、随意的、并不严谨的判断。做网络文学批评的确面临所选择资料的真实度、可信度的问题,这些资料有的是研究的对象,还有的是佐证性材料。比如小说文本是来自网站的正版原始文本,还是盗版网站的翻录文本,内容是有区别的;再比如数据,有些从网上搜来的数据没有出处,在论证过程中就不能轻易使用。由于网络无边无际,信息资源体量也难以估算,所以涉及到网络文学整体状况的数据就很难找,比如现在网上各个类型的作品大致有多少部,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作者有多少人,有多少部,都是哪类作品实现了IP转化,这些数据要么缺失,要么相当不准确。

  说到底,评论文章要将作者对作品或现象的理解转化成知识传递给读者,而不同的知识之间肯定是互相关联、互相支撑的,参考文献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所以我认为很重要。假如文章的观点不与其他文章发生任何关联,就很难服人。

  中国作家网:真正的文学批评在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您的评论文章似乎多为三五千字,段落之间有深思熟虑的结构和逻辑,文风淡雅清纯,语言朴素简洁,极少夸饰,给人以沉稳厚实之感。作为评论家,您觉得好的评论写作应该是什么样的?你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有什么看法吗?

  桫椤:谢谢您的肯定,实际上我常常为自己的文章欠缺文采而苦恼,不如那种使用很多学术概念、旁征博引的文章看上去更有水平。这既受制于我的能力,但也受制于我的观念。我个人认为,就像文学作品应当写给公众,而不应当只写给评论家看一样,评论文章也应该面向公众说话,而不应该是专门写给专业人士看的。因此,评论文章首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把道理讲清楚,如果除了专业人士之外的读者看不明白,或者需要查阅各种理论工具书才能读懂,这种评论文章的有效性会很差。

  文学批评主要针对当下的文学现场发声,应该关注新作品、新作家和新现象。但是现在文学批评有一个问题,就是混淆了与文学研究、文学史之间的区别,很多批评文章写成了文学研究文章。从评论角度讲,刚刚面世的文学作品还没有过批评这一关,就被拿来像对待经典作品那样进行研究,甚至直接被纳入了文学史,这样的文章观点大多数都站不住脚。要知道,文学批评的标准和纳入文学研究、文学史的标准是不同的,现在很多批评文章对批评对象的评价过高,搞混了方法和标准是重要原因。而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佶屈聱牙,而且越写越长;批评文章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长就越有含金量,能清晰地说明问题、观点新颖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网络文学评论不能成为产业评论



  中国作家网:伴随着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评论也渐成声势。但有学者指出,我国网络文学评论体系建设,无论是人数与文数,还是质量与形式,均滞后于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脚步,成为明显短板。您觉得网络文学评论体系应该如何更好地建立健全?

  桫椤: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经过二十多年的评论和研究实践,对于网络文学是什么,它的内涵和外延这些问题大家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观念,破除雅俗二分法对网络文学的影响,从事网络文学评论也是文学研究工作。其次,要调整思路,回到文学的轨道上观察网络文学,既要注意到它的网络性,更不能忽略对文学性的关注,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学意义上的文学性本质化,要看到网络文学给文学性带来的新变化;同时,网络文学尽管涉及媒介、产业等领域,但网络文学评论不能成为产业评论、商业评论。再有,要加强评论机制建设,从队伍培养、课题规划、平台建设等多方面努力,形成良好的批评和研究生态,才能共促评论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

  中国作家网:“网络文学品质提升的关键,既不是大众文学的属性,也不是商业社会机制,而是网络作家的文学观念、思想境界和文学抱负。”这是您对网络作家的期待吗?具体怎么理解呢?

  桫椤:是的。当下网络文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是网络造成的,归根结底是人造成的,它的背后是人如何利用网络的问题。现在网络文学繁荣兴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带来的也不全是利好,比如对规范精致的文学语言的冲击,对传统价值的消解,更别说其中存在的“三俗”甚至色情、暴力描写等问题。这个我们还是要敢于说出来。网络对于文学而言是一种媒介,媒介当然可以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即信息”,但也可以是载体,在载体意义上,文学如何借重它,是作家和平台经营者的责任。所以,促进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抵抗和规避网络给文学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还是要从作家、从平台身上做工作。我的文学观念偏传统,我认为作家必须要有担当,既要给读者提供快感和快乐,也不能忘记文学对读者精神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网络文学给自己的定位是消遣性的、娱乐性的,但也一定通过主题在传递价值,我们不能低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人工智能也可以写诗、写小说了,尽管水平还比较低,但是要实现“智能”的前提还是要先“人工”,所以作家永远都不能摆脱对公众、对社会的责任。

  中国作家网:今年全国“两会”上,陈崎嵘提出,成立全国性网络作家组织是网络文学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您怎么看?您对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桫椤:我觉得这个提案非常重要。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很不一样,网络作家的创作方式和创作习惯与传统作家也不一样,而且其中的差异性还相当大。因此,对网络作家的团结引导、管理服务也需要采取新的形式。比如在对作家创作成绩的评价上,传统作家发表、获奖、被评论等是主要的考量指标,但网络作家要看点击率、订阅量、推荐票甚至打赏和IP改编情况,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再比如对作家作品的讨论,要给传统作家开研讨会,但网络作家可能更在意粉丝对作品的反应,开个研讨会可能还不如在网站首页做一次封推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网络作家组织,更好地团结服务网络作家,这会十分有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

  我对未来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伴随时代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千变万化,文学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纸媒、停留在现在这种审美表达上。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媒介和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发展的必然潮流,文学如何适应乃至引领这一潮流,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目前看来,网络文学无疑代表着一种切合实际的形式和方向,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在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的叙事规范和评价标准会逐步完善,从而达到实现精致化、完成精品化和经典化的目标;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得到弥补和纠正,从而使之成为文学创作和社会文学阅读的主要形式。(中国作家网 虞婧)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21年04月09日08:30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游客需要登录)

签名构思中……

 
YY书屋始建于2005/03/11,请所有会员发贴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盗版、反动、诽谤内容,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发表的社区话题、用户评论、用户上传内容或图片等均属用户个人行为。如前述内容侵害您的权益,欢迎举报投诉,一经核实,立即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3 21:22
Powered by Discuz, Processed in 0.012582 second(s), 3 queries , Gzip enabled


论坛首页 - 清除 Cookies - Archiver - 手机版 - 帮助 - 回顶部
bbs.yys5.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