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了个羊 发表于 2022-10-9 20:21
柳翠虎:“装腔”是职场人用力生活的信号,但最终总是去伪存真
[align=center][attach]330[/attach][/align]
柳翠虎,豆瓣阅读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曾从事知识产权、影视娱乐与电信、互联网领域法律服务。《装腔启示录》是她在豆瓣阅读第二届长篇拉力赛中的参赛作品,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夺得了总冠军。
作为一部关注都市女性成长的职场小说,作者以对“装腔”的理解为轴线,以犀利文风和细腻笔触,讲述了一个极具阅读快感的故事,呈现了年轻人在理想与现实前所面临的的挣扎与奋斗。
误打误撞进入网络文学创作的世界,柳翠虎一开始只是因为工作闲了想写小说打发时间,结果卖出了影视版权。“我本来是很排斥上班的一个人,但发现写作的收入能够养活自己,就第一时间辞职了。”全职写作后,她说虽然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却也远离了生活。比如“很多办公室茶水间的八卦听不到了。有点遗憾。”
从写作之初,她便持续关注大都市,书写“不变的谋生和谋爱”,但她表示最近开始对中国的小城镇感兴趣,“中国的农村、城镇里有更多充满了欲望、谋生谋爱的故事。希望有机会找个小城镇住几个月。”
[b]01[/b]
[b]“装腔”有时候是一种拧巴的状态,[/b]
[b]最终去伪存真[/b]
记者:先从书名《装腔启示录》聊起,是怎么想到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在书的最后,主持人L也问出了关于“装腔”的看法,同样把这个问题抛给你。显然,小说中的意义与词的本意是不同的,对这个词的理解也影响着这本小说的阅读感受。
[b]柳翠虎:[/b]写这部小说的缘由可能和学校以及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时读的是北大法学院,做的是CBD的律师。现在大家看待CBD里的律师,很多都是有标签的,比如“精英” 以及“高端”,而的确,身处其中的人们,也会习惯性地标榜自己。过度的标榜多少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伪装。很快,我也发现,周围很多人似乎都开始习惯性地伪装,去像企业打造品牌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个年代的大多数人,都开始追求一种表面功夫。那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装?又为什么大家都讨厌装?为什么大家在讨厌别人装的同时,自己也忍不住想要装?而装的目的以及背后是什么?慢慢的我发现这可能不是我们圈子里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这其实是我写这部小说想要探讨的一个话题。
对于“装腔”,我的看法其实是跟随着剧情里面人物的看法一点点改变的。写小说本来也是一个自我和解的过程。一开始是讽刺,但之后会慢慢理解,到最后会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行为。以前我们一群朋友很喜欢私底下讨论谁特别爱装,甚至有点看不起爱装的人,但现在,我发现装也是一种可爱的事情,至少代表一个人在用力地生活。
记者:就像你说的,你对“装腔”的理解“是跟随着剧情里面人物的看法一点点改变的”,小说开始这个词的意思是贬义的,但是随着女主的成长,它延伸出了更多的意义。
[b]柳翠虎:[/b]对。就像上面说的,“装腔”代表着一个人用力生活的姿态,是与自己和解的必经之路吧。
记者:关于女主角唐影,你在书的开头有一句形容她的话:“她像一团拧得过紧的麻绳,绷在座位上,用力得一丝不苟”,她也许可以看做都市女性的一个缩影,你可以谈一谈这个人物吗?
[b]柳翠虎:[/b]唐影本质上就是我们说的“小镇做题家”,小城市长大,努力考上了好大学,来到大城市打拼。她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并且想要留在这个世界,同时她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差距,她想要融合进来。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融入一个群体的办法只有一个——伪装自己。假装已经融入了。
“用力”以及“伪装”这样的事情在当代是一件不太讨好的事情,因为现在的人大多慕强,他们喜欢那些坦坦荡荡又毫不费力取得成功的人。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都是费尽努力才能够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随着故事的发展,大家也能发现唐影变得松弛下来了,她也不再那么装了,而根本原因除了她的成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她已经在这座城市安定下来了,她融入了她曾经一直想要融入的那个世界。
所以本质上,这是一个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励志故事,哈哈哈。
记者:那你觉得对唐影、刘美玲、大王几个书中的女性来说,“装腔”意味什么?
[b]柳翠虎:[/b]我觉得她们三个的经历看似不同,其实基本上都是相似的,都经历了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一开始在用力标榜,活得辛苦,但最后,每个人都达成了自己的和解,过出了最让自己舒服的样子。“装”有时候是一种拧巴的状态,但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没有人会一直拧巴下去,最后她们都选择了去伪存真。
记者:而你所塑造的男主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男人”,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人设?他和唐影的爱情其中的推拉是一大看点,这本书里纯粹的爱情似乎是一种奢望啊?但是小说中没有被细写的严吕宁的守护加暗恋好像又是一个例外。
[b]柳翠虎:[/b]男主角代表着我对爱情的理解吧。
比如我骨子里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好男人,尤其是在女主角本身也不太完美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一个完美的男人爱她呢?不可能的啊。甚至就连许子诠这样一个有点缺陷的男人,唐影想要拿下他,都是费劲心机,耗费一些力气的。
我觉得真正的都市里当然没有纯粹的爱情,这里是现代丛林,大家活着都很困难了,爱情是奢侈品,是需要结合自身筹码不断算计的。
而严吕宁,他看起来确实是一个比较深情的角色,但也不能因为他等了王玉玊很久,就觉得他们俩是真爱。他等待王玉玊,一个是因为王玉玊确实很优秀,曾经的王玉玊是不太看得上他的,甚至忘了有这个人存在过,他是一个高攀的姿态,人对自己配不上的东西一定是有耐心的。同时,他还有一个心态是基于“未完成的愿望”,就是越是得不到的,越想要得到。归根结底,他的等待是因为人性、因为欲望,不太是因为爱。
记者:说到“人设”,我想到有人说现在是一个人设时代,不知道你怎么看?
[b]柳翠虎:[/b]我理解的人设就是标签吧,也是一种自我标榜。在信息庞杂的年代里,你想让别人记住自己,就必须有一个标签。大家没有时间去了解你的全部,你只能让别人记住你的标签。
随着个性的彰显,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企业,像我之前说的“要去像打造企业品牌一样打造个人品牌”。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但还是别太限制在人设里,就像罗翔老师说的,“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具体的人永远比简单的标签更加可爱。
[b]02[/b]
[b]年龄不是束缚,女性可以更自私一点,[/b]
[b]多为自己而活[/b]
记者:刚刚我们聊到了小说中的几个女性角色,也各有特色。“她”话题近几年很热,我想到此前的爆款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热门剧《俗女养成记》,《三十而已》……这些作品中都对女性年龄进行了讨论,“三十岁”似乎是一个分界点,但在你的书中,“二十五岁”就已经是一个分界了,你觉得年龄对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b]柳翠虎:[/b]因为我读了研究生,25岁对我来说是刚刚进入社会的一个年龄,对于那些22岁毕业的人来说,25岁或许也是一个稍微了解一点这个世界,有一点懵懂的年纪。总之,她们不像30岁那样,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控力,也不像20岁,你可以依仗自己的青春肆无忌惮,这是一个刚刚开始试着拥抱世界,开始尝试塑造自己的年龄。
至于年龄对女性意味着什么,其实总整体上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人,确实存在不同的状态,比如30岁的姐姐们就是比20岁的妹妹们成熟稳重,20岁的就是比30岁的青春活力充满胶原蛋白。这个是客观事实,你没办法说年龄只是数字,它确实会带来一些,也带走一些。
但回归到每个个体上,年龄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有一些人的人生从30岁才刚刚开始,也有一些人的人生,在20岁就已经一眼望到头了。对待年龄最坦荡的方式,大概就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行。不要被年龄所束缚。
记者:而这些作品的涌出,展现了一定的女性主义关怀,反映出中国城市女性的消费力和话语权的上升,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在一些作品中,特别是影视叙事里,对于女性来说,爱情和家庭依然是生活的主战场,女性的困境似乎仍然局限于家庭和事业的对立之间。
[b]柳翠虎:[/b]这个是事实,包括我自己到了30岁这样一个年龄段,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大环境短时间不会改变。我也在困惑。在社会浪潮下我们只能被推着走,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我觉得大多数女性可以更自私一点,多为自己而活。
期待下一代人会比我们更好吧。
记者:如果继续追问一个话题,我想到了书中爱情观差异很大的闺蜜:唐影和林心姿,但这本书只写到恋爱的部分就结束了,那么:独立单身女性如果步入婚姻,面对新的婚恋观与传统伦理,该如何自处?
[b]柳翠虎:[/b]唐影和许子诠会不会走到结婚,我一直是犹豫的。其实我觉得他们不结婚更好。一段爱情如果非要以结婚收场,其实就有点没意思了。尤其是摩登的都市爱情。至于林心姿,她最后的选择,也看起来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婚对象,但确实是一段带劲的恋爱。林心姿和唐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一开始想要的,和最终的选择,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样的差异归根结底在于25岁的女孩子,她们的爱情观与婚恋观都不是固定的。现在的都市女性普遍晚婚,甚至不婚,其实只要她们经济自由,真正独立,世俗观念带给她们的影响,多少可以忽略不计的。
快乐做自己就好。
[b]03[/b]
[b]原著与改编作品之间,[/b]
[b]最好是一种互相成全的关系[/b]
记者:如果要形容我的阅读感受,可能真的只有一个字“爽”,这不仅是指一气呵成的阅读感受,也是指故事发展,同时这也是网络文学重要的一个特点,我看到豆瓣也有读者称这本书是“都市言情爽文”,那不知道你如何看待呢?
[b]柳翠虎:[/b]这个评价我也看到过,我觉得“爽”是一个褒义词吧,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相对愉快的体验。而对于作者本身,写起来也很快乐的。
还有的读者说我写的小说是“有脑爽文”。这好像也成为了我的标签之一。
记者:“有脑爽文”让我想到书中“金句频出”、反套路的对话,而对话成了推动故事,推动人物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写作的时候,有特别思考这方面吗?
[b]柳翠虎:[/b]写对话是比较开心的一件事情,它代表了一种观点的碰撞。好像写的是时候是随性而至,没有思考太多。对于小说写作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新人,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也没有太多作品。只能说,毫无技巧,全是感情,哈哈哈。
记者:你的小说大多聚焦都市男女爱情生活,近年来的网络文学,越发注重与现实的关联,不知道你怎么看这一趋势?
[b]柳翠虎:[/b]我对网络文学了解其实不多,看得也少。如果存在这个趋势的话,只能说存在就是合理的。
至于我自己,比较偏向写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真实的世界,比我脑海里的想象有意思太多了。
记者:最后一个提问,这本书卖出了版权,不知道你是否有参与相关项目的工作?对于改编作品,原著粉有一个“铁律”般的衡量标准——改编作品的还原度,你觉得原著和改编作品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b]柳翠虎:[/b]没有参加相关项目。
我认为改编后的影视作品和原著小说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从著作权法上来说,两个作品的归属也完全不同,影视剧的著作权是归属于出品方,并且,影视剧是一个需要投资、发行、导演、制片、演员、编剧等多方主创共同合作的一个成果。他的创作难度与创作周期以及创作考量,是和小说完全不同的。
影视作品要考虑热度、播放量等等,至于还原程度如何,其实是最最次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很多读者可能希望还原程度越高越好,作为作者当然也很期待自己写的小说能够被完整具象化。但只能说是一种基于私心的期待。
在我看来,还原度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更希望我的小说能够给影视剧改编带来更多的灵感,也希望他们的改编能够提升小说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关注这个故事。最好的关系,应该是两个作品的一种互相成全吧。
来源:文学报 | 袁欢 2022年03月31日07:43